02 古人是如何观云的?

14.5MB

00:0010:3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燕平。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继续走进奇妙的云彩世界。

上一小节我们提到,云彩世界里花样繁多。我们提到英国的康斯太勃尔,提到日本人观察富士山的山帽云,那么,我们中国人,以前是怎么看云的呢?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人,通过看云读出了天空的什么信息呢?另外,西方历史上,也曾有人试图系统地了解云,他们最终构建了什么样的体系?

这一小节,我就来带大家看看以前的人们,以及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都是怎么看云的。

中国古人是怎么看云的?

首先,来看我们中国。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可以说与天气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殷商时代,农业就已经很发达,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曾有关于天气的卜辞。到了先秦时候,有了专门的物候知识专篇,《夏小正》。两汉之后,人们开始用风向器、测湿器,去探测梅雨、台风之类各种天气。到了元代、明代,有关农业和航海的天气经验开始广泛流传,出现了专门的天气谚语集。

中国古人关注天上的云,主要看三个方面:

第一,看云的外观形态,以及排列特征。《汉书·天文志》中有这样的描写:“陈云如垣…杼云如杼柚(音轴)…杓云如绳…钩云如句曲”。《吕氏春秋》中,更是尝试根据云的形态对云进行了分类,其中写到:“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云彩分类,而且这些句子还说明了云的形态外观与天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中国古人看云中的大气光学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理。唐代的《礼记注疏》中,曾有这样的句子:“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句话说的是,如果云彩很薄,露出太阳,那么太阳光照到雨滴上,会产生彩虹。到了宋代,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对彩虹成因的解释更进了一步。

▲《梦溪笔谈》

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政全书》中,曾写道:“日生耳,主晴雨……若是长而下垂通地,则又名曰日幢,主久晴。”这些文字,记录的是那个时期的幻日和日晕。说到日晕,早在《晋书·天文志》中,人们就已经对日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命名和观测,比西方的日晕记录足足早了一千年。

▲ 日晕、幻日等光学现象

张超摄于新疆

第三,中国古人看云的动态发展与长期走势。古人会根据看到的云与大气现象,记录相应的天气特征,并进一步对未来天气提出预测。比如《诗经》中说: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同,是相同的同,这句话的说的是:天空布满阴云,雨雪纷纷。如今我们知道,这种阴阴的、会带来雨雪的云,指的是雨层云。

国外系统研究云的人

关于中国古人看云的事儿,我们先简单说这么多。接下来,看看国外的情况。

西方人曾经把云引入到各种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中。比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就曾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写到:“有时我们看见天上的云像一条蛟龙,有时雾气会化成一只熊……一转瞬间,浮云飞散了,就像一滴水落在水池里那样,分辨不出形状”。

▲ 威廉·莎士比亚肖像

约翰·泰勒 绘于1610年

英国国家肖像馆 藏

莎士比亚写得很形象,云彩是持续流动变化的,那么,怎么给它赋予比较持久的或者说有意义的身份呢?没人敢贸然接受这个挑战。大家觉得,云彩看上去似乎有无限种。那么,如何给云彩分类和命名呢?

▲ 像动物的云

王燕平摄于北京

毕竟,名字对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很重要。但名字都是人为创造的,所以,大家可以随意创造出新的名字。这样也有问题,比如你看到一棵树,你叫它蜜蜂树,后来跟别人一交流,很可能发现,别人叫它多花蓝果树。最早的时候,人们给树木引入拉丁名称时,试图引入描述性短语的组合,如此一来,一棵大叶水青冈树就被人们描述为:具有重锯齿的矛形叶和分节的线形柔荑(音提)花序的水青冈属树木。听上去十分冗长。

看来,要想给一种东西命名,需要兼顾至少两点:第一,描述性语句不能太长;第二,命名需要统一。为解决这些问题,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发明了一套双命名法。用拉丁属名,加上一个拉丁种名,来确保命名的一致性。林奈创立的双命名法,后来成为生物命名的标准。

▲ 卡尔·冯·林奈 肖像

亚历山大·罗斯林 1775年绘

瑞典国立博物馆 藏

那么,云彩的分类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1802年,英国一位业余气象学家,卢克·霍华德,设计了一套看似简单的云彩分类系统。他说,云彩之所以不断改变形状,是由于大气中存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根据一次观察并不足以确定一个新的类别,但是,云彩与云彩之间总是彼此相伴的,也就是说,如果深入地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云彩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态,但最基本的形态就只有几种。

▲ 卢克·霍华德肖像画

他为云彩引入了三个拉丁名称,分别是是:卷云、积云,和层云。卷云,指的丝丝缕缕的云,积云指的是一块一块的云,层云指的是一大片云。处于中间过渡过程的云,可以用这些词的组合,比如,卷云下降并扩散成一片,就是卷层云。

这是一套非常精炼、简洁的分类方法。云彩永远不可能静止不动,但卢克·霍华德却找到了一个优雅的方案,来解决自然界中过渡形态命名的问题。当年,这种云彩分类方法一经发布,立即被科学界所采纳,并在各种纸媒当中广泛传播,印制成书,大家争相购买。我们在开篇提到的,让康斯太勃尔深深着迷的云彩分类手册,就是这本,卢克·霍华德首创的作品。

卢克·霍华德当年真的太火了。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曾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给霍华德写过粉丝信,还写了一首赞美云彩的诗,诗的名字极其直白,就叫《尊敬的霍华德》。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也曾在这一时期写过一首84行诗,诗名叫做《云》。我们来摘录几句看一下:“从我的翅膀上摇落下露珠,去唤醒每一朵香甜的蓓蕾……当我撑大我那风造帐篷上的裂缝,直到宁静的江湖海洋仿佛是穿过我落下去的一片片天空,都嵌上这些星星和月亮……我挥动冰雹的连枷,把绿色的原野捶打得有如银装素裹;再用雨水把冰雪消融,我轰然大笑,当我在雷声中走过……”就这样,从低空的层云,到高空的卷积云,都被雪莱写进了生动的诗句中。

从康斯太勃尔的画,到歌德和雪莱的诗,卢克·霍华德的云彩分类在各种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西方人对云的关注和痴迷,在19世纪20年代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到如今,喜爱看云的人多不多?挺多的。也有痴迷看云的人,试图在全世界找到更多同伴。200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英国人加文·普雷特—平尼(Gavin Pretor-Pinney)创立了一个组织,叫做赏云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

▲ 加文·普雷特—平尼

世界各地感兴趣的云彩爱好者们,可以缴纳会费加入。咱们国内,也有相应的爱好者群体,只是没有像赏云协会这样规模化。如果你仔细发掘,说不定也会在你的城市找到这样的爱好者群体。

▲ 国际赏云协会官网

总的来说,从古至今,不管是出于生产生活需要,还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喜爱云彩、关注天空的人,都有很多。看云没有门槛,但如果看了却不认识,怎么办?天上的云一共有多少种?每一种有怎样的特征?其中又有哪些云是既有趣又常见的?

关于这些内容,请大家关注下一小节,让我们从九霄云外有多远开始,说说云彩的国际分类。

想召唤更多的云彩爱好者?

欢迎转发下面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