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赵光义的做法更是引起诸多非议。不仅多次羞辱她,还将其幽禁于冷宫之中,最终导致她郁郁而终,死后更是拒绝为其举行正式的丧礼,并下诏宋后的灵柩不许与太祖合葬,此举无疑有违礼制。对宋太祖旧部的清洗同样引人瞩目。他迅速剥夺了李继勋、杨信等宋太祖倚重的将领的职务。李继勋在一个月后离奇身亡,而杨信则在赵光义探望的第二天突然死亡,这些事件频频发生,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暗藏的玄机,显然无不与赵光义有关。

匆忙登上皇位的赵光义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的强硬手段,也暴露了早期宋朝政权更迭的残酷性,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稳定政权的目的,但也为未来统治埋下了隐患,引发了后世史家对其行为正当性的质疑。从更深层次看,这些事件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权力交接的复杂和残酷,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

《宋史·本纪第三·太祖三》对赵匡胤的死只有非常简单的介绍:癸丑日傍晚,皇帝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五十岁。正史对这场皇帝暴毙与皇位更迭事件没有任何描述,正说明了赵光义对这件事的传播高度警惕与严格控制,与此相反的是他母亲为他上位说情的“金匮之盟”却甚嚣尘上。据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记载:“昭宪太后(赵匡胤、赵光义之母)……疾笃,太祖(赵匡胤)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赵普(中书令)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自署名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史称“金匮之盟”。然而,这“金匮之盟”在赵光义登上皇位六年后才由赵普公布出来。在朝野对这场皇位交接议论纷纷时,这么重要且有力的上位依据为什么当时不拿出来?很不合情理。

论才干与能力,赵光义确实具备上位资格,他与哥哥一同策划起兵陈桥,为逼迫后周年幼的恭帝禅位立下汗马功劳。当年他把黄袍披到哥哥赵匡胤身上时,就切身感受到先下手为强与散布“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等言论的重要。赵匡胤暴死,没有遗诏,只需赵光义宣布口头诏书,就能尽快继位,而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口头遗诏,没人知道。

《陈桥兵变》 插画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当然,细究“斧声烛影”之杀兄篡位说,尚存诸多疑点。据考据,柱斧是文房用具,很难成为杀人的凶器。若柱斧真是杀人利斧,杀人必然留下痕迹,难以隐瞒。再者,赵匡胤武艺高强,赵光义显然难以得手。也有自然死亡一说,即不排除赵匡胤看似健康的身体隐藏着重大隐疾,饮酒过度导致突发疾病而亡,这并非不可能。

凡此种种,赵光义毒死赵匡胤一说显然是最值得认可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载:癸丑,上(赵匡胤)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内侍总管)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赵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程德玄(赵光义亲信医生,用毒熟练)先坐于府门。德玄者,荥泽人,善为医。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于雪中步至宫。继恩使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宋皇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这些话说得已经非常清楚了,皇后听说皇上驾崩,立即通知内侍去叫赵德芳商议继位之事。然而,早已被赵光义收买的内侍王继恩却直接把信息传给赵光义,深知先下手为强的赵光义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即在赵匡胤尸骨未寒处完成了上位仪式并昭告天下。(如果宋皇后召见的赵德芳能及时进宫,而非赵光义,那历史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这样描述赵光义:“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赵光义登基后当年就急切地改了国号,一般登基后第二年才改国号),涪陵县公之贬死(赵廷美,赵匡胤、赵光义弟弟,被赵光义逼死),武功王之自杀(赵匡胤儿子赵德昭),宋后之不成丧(赵匡胤夫人宋皇后抑郁而死却不让发丧合葬),则后世不能无议焉。”这是正史对赵光义杀兄继位的直接怀疑。

三、中国历史上残酷的皇位更迭

中国历史的进程复杂,而帝王权力更迭的过程更是风谲云诡,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由下列词语组成的复杂多变的图景:平稳过渡、血腥暴力、循规蹈矩、阴谋篡位、民心所向、出乎意料。这些权力交接的过程,往往演绎成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其中蕴含的人性考验和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赵匡胤之死这一事件折射出诸多值得深思的历史启示,即便是血缘关系最为亲密的兄弟之间,权力的诱惑也可能引发道德崩塌,最终导致骨肉相残。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从秦始皇的神秘死亡,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突然殒落,再到明世宗嘉靖帝的离奇去世,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我们从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皇位更迭中发现,许多充满血腥的帝王权力争夺,往往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导致后人无法完全还原真相。这充分说明了历史记录的局限性,在上位者隐瞒真相封杀信息的年代,真相往往被掩盖在官方叙事之下,这些原本清晰的历史事件被人为制造成一个个历史悬案。

如今,关于赵匡胤之死的各种版本,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历史拼图,时刻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和多面的,需要我们以科学和批判的态度去解读,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历史记载,很可能是冰山一角,真相的全貌可能永远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宋代的发展轨迹看,赵匡胤的去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另一个新时期的开启,它象征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以军事力量为主导的政权向以文官系统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对以后宋代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地大物博的宋王朝屡屡被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所侵扰,都与此种转变有一定关系。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王朝,虽然在军事上屡遭挫折失败,但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可以追溯到赵匡胤统治时期所奠定的基础,宋代的文治主义、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对科技和商业的重视,都与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赵光义虽然用不光彩的手段杀兄上位,但他毕竟没有把宋王朝引入混乱,而是继续引领宋王朝向前发展,开创了宋朝历史的新局面。他在位的22年间,一个军事懦弱其他方面却异常强大的宋朝已经开始出现。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律经》梵藏对勘汉译研究(编号:HB23YY002)”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5年第3期」

「王梦,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