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商人极其崇信鬼神之说。

在商人看来,不管是天地日月还是山川湖海都有神灵,他们在建造房屋、婚丧嫁娶、上阵杀敌之时都要请示神灵的意思。

由此,商王多爱使用人牲祭祀祖先和神灵,在建造宫殿时用人牲来奠基。

根据考古学者的发现,商人最常使用的是砍头献祭,在砍头之前,有些人还会受到虐杀,包括砍手指、脚趾、腰斩,甚至被肢解等等。

拿殷都来说,在建造宫殿时,宫殿里所有的房屋旁边都会有祭祀坑,里面除了会埋有狗、黄牛、羊等等动物,还有不少人的尸首。

在宫殿内专门的祭祀区还有超过100座祭祀坑,埋葬人数超过600,大多都是被砍了头的尸体,有的会被摆成跪坐姿势,有的是手拿兵器,另外还有十几头马和牛,上百只羊和狗。

在距离宫殿不远处还设有殷都的王陵区和一些王族显贵的墓地,从1935年开始,目前考古学者已经发现了十多座王级墓。

而商人建造这种墓必然少不了殉葬人,通常在棺椁外面、墓穴内、墓道,甚至是给墓穴填土时都会埋上完整或者被肢解的尸体。

如此算下来,每座王陵的殉葬者最少有上百人,有些墓穴因为装不下过多完整的尸首,一般只会埋人头。

有专家表示:“当时是将人头砍头,连皮带骨埋在土里。”剩下的尸体会被扔在王陵殉葬坑群。

除了王陵所需要的殉葬者,商王每年祭祀历代先祖更是需要大量的活人献祭,所以在商王陵区的殉葬坑之外,还排列着上千座祭祀坑。

祭祀坑内南北朝向会埋有被斩首的青年男性,东西朝向则埋着青年女子和幼儿,坑内埋葬人数可以重叠三四层,堆积人数高达1米。

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被捆绑活埋,尸体还保持着挣扎的姿势,最为残忍的是有些活人会和猪狗一起被烹食献祭。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是祭祀坑内就埋有上千具人骨,另外还有猪狗牛羊、亚洲象、狐狸等牲畜类祭品。

历史学家胡厚宣曾根据被挖出来的商朝甲骨卜辞统计过商朝各个帝王的活人献祭人数,合计共献祭13052人,另外有上千条人际卜辞没有记载人数,预计会超过1.4万人。

其中武丁王献祭人数近1万人,是活人祭祀最多的一任君主,在帝乙和纣王时期的献祭人数反而最少。

而周公后来改写的正是商王朝这段残忍血腥的历史,表示商人和周人没有什么区别,从来不存在任何人祭行为,他是怎么做的呢?

二、毁灭殷都

在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周公当即就宣布侄子周成王继位,但因为成王年纪较小,真正掌权的还是周公。

辅政期间,周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废除商朝的人祭行为,为此决定迁徙殷民、毁灭殷都、销毁商王的甲骨记录。

而此前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周武王将纣王之子武庚派到殷都驻守,商人族群也多在此地聚居,另外派有“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殷都。

但随着周公要毁灭殷都的消息传出后,这“三监”都不愿接受繁华富庶的殷都毁之一旦,随即挟持武庚发动叛乱。

叛乱发生后不久,周公顺势带兵前往殷都,期间“三监”或被处死或是被褫夺封号,武庚在逃亡时被追兵杀死。

至此,周公开始大力拆分商人族群,让商人都分散各地难以联络。

周公先是将殷都的显赫商人和贵族迁移到关中地区,并分给这些迁徙过来的殷人土地,鼓励他们的族长在周朝担任官职,殷都的居民随之逐渐减少,但仍留有一些顽固派。

到周公辅政的第七年,他开始下令建造新城洛邑(今洛阳),力求将剩余的所有殷都居民迁往洛邑。

为了让这些殷民顺利搬迁,周公还专门赶来发表讲话,称是上天对殷商失望,才让周灭掉了商朝。

同时提到:“我作为周王收到了上天的命令,要废掉你们的殷都。”表示让殷民搬迁是天命难违。

最后周公又少不了威胁这些殷民,称:“让你们搬个家只是为了方便你们侍奉周朝,比起杀人算是轻微多了。”

在周公的恩威并施下,殷都的人民全部拖家带口的搬到了新建的洛邑。

等他们都迁走后,一场大火将殷都烧毁殆尽,那些被献祭的尸骨彻底被埋葬在地底下,商王的甲骨档案库同样全部被焚烧,各种文献记载都被秘密审查和销毁。

与此同时,成王也到了该亲政的年纪,周公就将成王的登基仪式放在了洛邑,并正式在洛邑建都。

在洛邑的建城典礼上,周公在祭祀天地时只用了牛羊猪来献祭,这其实就是直接告诉殷商的移民们:血腥的人祭彻底终结了。

此后在洛邑举行的新年祭祀中,成王给文王和武王献祭的也只是各一头红色的牛,这大概就意味着周公废除人祭的目标是成功的。

日后周公在留下的所有讲话文稿也完全不提商朝时期的血腥人祭行为,基本上是把商朝的灭亡归于统治者的个人德行,归于纣王荒诞无稽的行为,那周公究竟为什么要要这么做呢?

三、人祭的逐渐消逝

周公抹掉商朝的人祭历史既是为了周朝更好的统治,也是为了让后世遗忘这段极其残忍的人祭活动。

事实上,周公抹掉的不仅是商朝的人祭还有周王朝的人祭。

在周灭商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只是商的一个封国,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当时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给商朝上供羌族人牲,以此让周获得发展壮大的资本。

此后,周的首领多是延续了这个传统,算是商朝人祭的帮凶,甚至最后周公的兄长伯邑考都在殷都死于献祭,他的父亲和弟弟们还被迫分享了肉食。

在商朝这种稀松平常的人祭活动中,周王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当初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时就曾进行过更加残忍的活人献祭。

武王不仅先在纣王的尸首上表演射箭和斩首仪式,随后又挑出100多名商朝武官,给他们换上专门的祭服,再砍断他们的手脚,听着他们的哀嚎,让上天享受祭品。

另外由太师吕尚来献祭40多名商朝的氏族首领,将他们被砍下的头颅搬到宗庙内献祭,尸体烹煮。

商朝王族的人头,尤其是纣王和妲己的人头则被挂在旗帜上扛进宗庙,最后所有的人头全部被扔到火堆中焚烧。

到这时人祭还有结束,继续烹煮商朝俘虏以祭祀周王所有先祖,再是祭祀战死的盟军。

由此可见,周朝虽然“翦商”但其实自己的很多行为已经被商化,同时可见人祭的传承度之高。

而对于周武王的人祭,作为弟弟的周公当时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武王会重蹈殷商的覆辙,周王朝未来的命运不可预料。

所以在武王去世后,周公迫切的希望这种血腥的传承在他手里终止,扭转周朝以后的统治,同时也是埋葬周王朝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

另外,在商周的朝权更替中,为了让殷商遗民快速的接受周王朝的统治,周公销毁商朝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归宿——殷都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基于这些考虑,周公尽可能的动用各种办法抹掉了商朝关于人祭的记载,掩盖了商朝几百年的血腥,将商朝的覆灭都推给了纣王一人。

在周公的举措下,此后的周王朝虽然还存在人殉,但向神灵献祭人牲的行为明显减少并逐渐消逝,这其实已经是迈向文明的一大步了。

周公之后的几千年里,人们无不称赞三代文盛,每当社会动荡、王朝更替,人们对于三代的向往溢于言表。例如孔子曾不止一次称赞三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要人们“克己复礼”这里的礼指得就是周礼。

孔子对于三代“文盛”的称赞和向往随着“独尊儒术”,开始深深植根于千年封建王朝的无数儒家学子心中,于是人们对于三代就形成了一种共识。直到近代许多三代遗迹被考古挖掘,人们才发现了历史隐藏下的血腥与疯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